在楚雄州吕合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长坡煤矿调度指挥中心,巨型电子屏上“跳跃”着实时数据:360度全景视频监控精准捕捉矿区动态、边坡位移监测曲线持续跳动、无人值守地磅自动计量、坑底智能抽排水系统悄然运转……这家历经60余载风雨的老矿企业,正因澎湃的“数字动力”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。
面对“双碳”目标下煤炭产业高水平发展的要求,吕合煤业以“科学化、智慧化、科技化”为抓手,驱动矿山生产迈上高效率新台阶,构建起全流程安全防控新体系,用创新技术激发资源利用效率的跃升,让每吨煤炭燃烧出更低碳、更清洁的绿色能量。
“这套系统能实时预判边坡风险。”公司副总经理、长坡煤矿矿长陈家祥轻点鼠标,GNSS监测数据和三维雷达扫描影像立即显示边坡位移情况。42个高精度监测点如同矿山的“神经末梢”,密布于采场、排土场等重要区域,实时捕捉毫米级的地表位移。“过去靠经验判断边坡的稳定性,现在用数据说话,既快捷又安全。”陈家祥指着屏幕上自动生成的预警报告说。
这套投入上千万元打造的智能化管理平台,不仅是矿山的“天眼”,更是统筹全局的“智能中枢”:无人值守地磅系统提高物流效率,坑底智能抽排水系统实现水位自动调控,高低压配电智能操控系统提升供电可靠性。这套“智慧神经网”让矿山管理从“经验驱动”迈向“数据驱动”。
从建矿初期的年产能3万吨,到如今全面机械化开采、年产能90万吨,回采率高达98%以上,凝聚了几代吕煤人的智慧。2022年,总投资5.12亿元的长坡煤矿90万吨/年资源整合技改项目竣工投产,标志着生产系统全面升级。
走进轰鸣的筛分车间,智能化褐煤分选生产线正上演着“乌金”的“绿色蜕变”。“同样的褐煤,经过筛分后身价翻倍!”筛分厂厂长周锋向记者介绍,“这条智能化流水线,能够准确的通过市场需求,按不同块度和热值对原煤进行精准分筛,矸石送往砖厂制砖,满足多元化客户的真实需求的同时,也将煤炭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8%。”
“过去矸石堆成山,现在变成建材,每年增收300万元。”周锋指着输送带末端的制砖原料说。在“资源不落地,价值全榨取”理念下,既使得废旧资源得以合理利用,又能减少固废堆积,真正的完成“吃干榨尽,颗粒归仓”。
科技创新是绿色矿山的“筋骨”,人才是驱动创新的“血脉”。吕合煤业格外的重视人才教育培训,截至目前,培养出2名“彝乡名匠”、81名专业方面技术骨干,构筑起支撑高水平发展的智力高地。
同时,吕合煤业格外的重视与国内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,先后和楚雄师范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、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联合开展科技攻关、人才教育培训、产教融合。今年6月25日,吕合煤业与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开展合作座谈,就共建合作事宜进行深入讨论,将以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,联合开展科研攻关,校企共建人才教育培训体系,推动产教深层次地融合,共同为全省煤炭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今年2月,吕合煤业被评选为楚雄州2024年十强研发投入企业。公司副总经理王厚荣表示,绿色矿山建设需要持续创新的“血脉”,离不开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,我们每年派出20余名人才学习煤矿智能化开采,不断的提高绿色开采技术,应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推动企业高水平发展。
当传统矿山装上“数字心”,这条从“经验采矿”到“智慧感知”、从“粗放开发”到“精准利用”的转型之路,不仅树立了绿色智能化标杆,更破解了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。这座老矿企业的“数字心跳”正与新型工业化浪潮同频共振,以每一吨煤炭的低碳足迹、每一寸边坡的智能守护、每一滴水的循环再生,书写出矿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。